生物综合毒性监测就是利用生物在毒性物质胁迫下其行为(如运动、死亡)或生理变化(如发光)来反映物质毒性的大小。一般来讲,毒性大的物质对生物的毒害大,生物中毒后反应比较强烈,甚至死亡。毒性不同,行为或生理变化的幅度不同,或者是死亡的时间长短不同,利用这些变化就能检测物质毒性的大小。日常我们测试物质毒性一般使用发光细菌、藻类、鱼类、溞类等生物。
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,藻类的种类、群落组成及生物量与水环境密切相关,目前已成为评价水体生物毒性的重要指标,在水环境的监测、化合物的毒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
传统的藻类毒性测试是利用藻种在毒物的胁迫下其光合色素含量、细胞密度、吸光度、酶活性、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,或以半数效应浓度(EC50)和半致死浓度(LC50)来表示物质毒性大小。
上述方法存在测量生物毒性时周期较长、结果可靠性低,并且实验无法区分死活藻细胞的缺陷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有学者尝试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来检测污染物,将具备光合功能的藻类(如小球藻)细胞暴露在光照射下,然后移至暗处,藻类细胞将释放延迟荧光。延迟荧光是活细胞光合的专属特性,是光合效率的指示指标。
通常情况下,在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中,延迟荧光的强度应随时间逐步衰减,如果水质正常,测试样品和控制(对照)样品的衰减曲线应基本重合,如果水中有污染物质,对藻类的生长产生影响,测试样品与控制样品的延迟荧光衰减曲线将出现较大差异,差异一旦达到阈值,系统将发出报警信号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atpyq.com/hynews/556.html